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这反映了在这段时间内,日本全球经济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
但是应该看到,第一,联合这些银行是要耗费成本的。这些都是隐含的承诺,如果人们确信这些隐含承诺,上述相机抉择的措施实际上可能不会实行或很少实行。
它购进这些证券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是以切断流动性危机有利于整体经济为出发点。下面我举例说明,为什么我需要一个银行账户。当然,出现危机时,中央银行可能不得不购进身处困境的特定行业或公司的资产,之后它会受到批评:你们能证明合法吗?你们能够证明这些交易真的是依据最后贷款人职能吗?适当的最后贷款人干预通常不会对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中央银行所购资产的价值只是暂时处于低位。有了这一金融市场和股票的革新之后不久,英国的很多贸易公司开始销售股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发展出了拥有一定独立性的中央银行,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创建一个能够稳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而又不会滥用权力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常会带来财政后果。我国注册制改革,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深刻理解中国发行市场自身内在的特点和问题,植根于核准制的经验教训,避免教条主义之类的错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监管部门的理念转变?这是因为,多年的计划经济使得监管部门习惯于无所不包,对监管行为盲目乐观,认为监管的动机是秉公的,在本质上是好的,而对市场持怀疑态度,认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动机是利己。如果过渡期各项措施的变动太大,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改革就有受挫的可能。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修改、完善审核规则,但是,如果相关规则不能很好地执行,即使发行体制非常市场化,仍有可能以核准制之名而行审批制之实而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这样的公司,公司的资产都是投资人股东的,而操作这些资金的人,却是每年领取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美金年薪的专业投资分析师。
在国际游资金融冲击下,金融伦理关系是脆弱的。在责任和利益的选择中,这些专业人士大多站在了利益的一边。
(三)金融风暴显示金融伦理关系面临的投机性冲击加大 国际游资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盈利机会的国际短期资本的一部分。当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信用卡信贷违约率就会越来越高,进而引发金融机构债务危机。(三)金融活动中的责任和道义准则 金融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通常是以钱的运动资本的运动等形式运作,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巨额利润提成,这些钱依照当时的金融规范是合法赚取的,但在道德良心的天平上,他们倾倒在昧心钱一边。
在这样的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与广大消费者处于不平等的对弈平台,一方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操作能力是另一方严重欠缺的,而产生的后果却要共同承担,这也违背了金融公平的准则。2007年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创痛时时提醒人们,必须提升人们的信用意识,强化金融活动中的信用理性,这是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金融伦理的首要准则。首先,金融机构广泛涉入金融道德风险。因为合理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而单纯的经济活动无法保障这一伦理诉求,这一诉求的实现需要提升金融活动中各个主体的伦理理性。
而重中之重,则是重新恢复对金融业的监管。尤其是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不能互利共赢时,进行价值判断与伦理选择就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受美国金融政策的影响,效仿和追随者也大为有之。尤其在面对二难的义利选择时,必须慎重度量一己之利与社会责任、社会道义的孰轻孰重,鼓励人们恪尽一个公民的应有责任和义务。
格林斯潘的作为不仅是金融业务技术层面的问题,其中的某些做法亦存在道德指摘的余地。巴菲特曾经比喻:如果你想弄懂某个CDO产品,不得不看大约1.5万页的材料。【参考文献】 [1]吴卫民.全球商界领袖谈世界经济——谁都逃不开的金融危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36. [2][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3][美]查尔斯•R. 莫里斯.万亿美元大崩盘[M].刘寅龙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4]孙飞,赵文锴.金融风暴启示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2. [5]单玉华.金融伦理关系及其面临的冲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50-52. [6]黄玫,冯璐.万亿民间融资异军突起草根金融如何畅通血脉[DB/OL].新华网—新华新闻—新华财经,2013-06-27. [7][英]安德里斯•R. 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M].韦正翔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 进入专题: 金融风暴 金融伦理 。次贷泛滥看似金融操作的失误,内在则与金融道德风险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3]173从格林斯潘到金融界的投资者、银行家、金融代理人,包括众多消费者,在膨胀的虚拟资本的鼓噪中,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之下,纷纷脱离金融伦理的约束,将次贷风险置之脑后,竞相冒险,最终又被金融风暴的潮水吞噬。在次贷和过度消费的狂潮中,人们对危如累卵的信用危机没有藏头掖尾,而是视而不见、明知故犯,金融道德风险呈现出公开性和故意性的一面。
而在这次金融风暴的累积和爆发过程中,美欧的金融机构和行为主体对信用危机明知故犯,使金融道德风险打上了公开性和故意性的烙印。因为,无论规范制定得多么全面,都不可能解决个人内心的冲突和两难困境。
次贷危机爆发前,在全球金融市场,美国房市已有3000亿~4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其打包衍生的产品市值达62万亿美元之巨,[4]它们播散到世界各地,成为遍及全球的金融炸弹。我们不能抹杀金融活动谋财的直接目的,但是必须取之有道,而不是见利忘义。
三、金融风暴下的金融伦理规则 金融活动从本质而言是经济活动,但是这一活动并非断然与伦理割裂,它仍然需要体现出行为、结果和关系中的善合理应该。我国从唐宋到元明清,国家都禁止高利贷。
当然,美国的次级贷款人和消费持卡人也存在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明知超越了自身信用能力谋求贷款和透支消费是不道德的,可是,在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人的循循善诱和预期收益的驱动下,次贷者和持卡人的道德耻感和违约顾虑都被抛开,纷纷加入到金融冒险的队伍中来。二、金融风暴下的金融伦理关系 金融伦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金融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综合表现。总之,在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金融信用和伦理信用始终如影随形,密不可分,金融的伦理基础是信用,伦理信用始终是金融信用的精神实质,失去伦理信用支撑的金融事业必定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对此进行伦理反思,提升金融活动的伦理理性,促成健康合理的金融伦理关系,是建立金融活动良性秩序的路径之一。
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为何向信用程度较差的借款人大量提供贷款,美国的投资银行明知次贷的信誉较差,还要帮助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对次贷进行证券化处理,以及对MBS债券进行不适当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因此,金融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人,还应该是道德人。
因银行对贷款者资格认定过于宽松,甚至可利用虚假证件骗取贷款,使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提出质疑。2007年的金融风暴已进入尾声,它给人们提出的金融反思、伦理反思是多方位的。
由于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性、神秘性,使其被专业人士人为操作的空间扩大化,同时也意味着金融活动中与金融伦理关系密切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定位在更深的层次上表现出来。高盛公司能够做到如此,原因在于高盛公司在将近13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责任管理、责任意识、风险评估管理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决策流程,强化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最终确保了对潜在风险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但只要是社会人,任何人的行为都与伦理原则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绝对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在这场金融风暴的酝酿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在信息不对称、不平等的金融交易,强势金融主体利用专业金融工具和自己的优势资源,对弱势金融主体进行欺诈和操纵,使其利益受损,金融伦理关系中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立进一步深化。这里的品德是指一个人在借贷之初,就确有偿还的决意,即有借贷的善意。3.金融道德风险的影响具有全球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打破了以往金融道德风险的区域性特征,美欧等国家共同存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和负债消费风,加上华尔街扮演的金融道德风险批发站的角色,使金融道德风险横扫全球。
这种内疚感可以转化为道德自省和自律,从而有效规避盲目消费和信用欺诈等道德风险。(一)金融道德风险是金融风暴的内在诱因之一 长期以来,美国为刺激经济的持续繁荣,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放任金融体系的诸多创新,以维持房地产业的繁荣。
1999年,我国对民间融资有所开口,民间融资开始迅速发展。金融伦理关系亦发生了若干变化:金融伦理关系的覆盖面更广、涉及度更深,强势金融群体与弱势金融群体呈现出新的利益对立,金融伦理关系面临的投机性冲击加大,民间高利贷使金融伦理关系恶化。
对于如何看待以上三种要素在金融借贷中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是不少金融家认为应该把品德排在第一位。这种不负责任的金融衍生品使金融伦理关系的主体之间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
1 留言